中央再令机关厉行节约

2011-04-13
来源:
瞭望
摘要:中央连续多年就厉行节约三令五申,不断调整部署,意在刹住奢侈浪费之风,实实在在地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中央“三公消费”支出情况公开已进入倒计时。3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2011年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今年6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时,将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其实,在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前,中央已再次作出部署,要求党政机关进一步做好厉行节约工作。

而早在2009年2月,中央就曾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了厉行节约的八项要求。2010年7月,中央转发《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要求的通知》,再次提出六条举措。此次部署,已是中央层面连续第三年就厉行节约工作发出指令。

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中央一而再、再而三下发文件,连续多年就一个问题三令五申,不断调整部署,督促各级党政机关带头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一方面折射出有些地方在执行中央厉行节约要求方面仍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清晰地显现出中央力求加大经费减支力度,实实在在地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现实倒逼中央加力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中央、国务院历来也高度重视并严格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带头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但不容乐观的是,“中央之所以再次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一个首要因素就是当前党政机关奢侈浪费现象依然比较严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教授说。

当前的现实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各方面条件的逐步改善,一些党政机关讲排场、比阔气以及奢侈浪费等现象仍然严重。

例如,受访专家指出,中央多次明令严控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但与之背道而驰的是,一些地方党政机关违规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现象屡禁不止,有的违反审批程序,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筑面积;有的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搞豪华装修;有的不惜举债贷款,甚至挪用专项资金修建办公楼等楼堂馆所……一些官员认为在自己的任期内,不建个像样的办公楼,不修个气派的培训中心,就显得自己没本事、没魄力、没面子。其背后还是官员价值观的迷失,掩藏的是将个人的荣辱得失放在党和人民利益之上的扭曲心态。

而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政府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所占比例也远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我们的行政管理费也是大幅度上涨,每年的增长大约达到了20%~30%。”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

我国行政开支占政府支出比例过高,这不可避免将挤压用于民生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一方面,各级政府行政成本太高,占整个GDP的比重也比较高;另一方面,我们民生欠账比较多,老百姓的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都有欠账。如此情况,老百姓自然对政府花钱行为会有所诟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

竹立家认为,厉行节约落实到底,首先要打造好的监督平台,搞清楚不节约、搞浪费谁来监督谁来惩处;其次要打造好的制度平台。比如预算管理,一要预算民主,二要预算细化。买一台电脑,各级人大就会审议该不该买,并不是不让你买,而是要合理。这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任建明指出,“现在老百姓最关注的,一是政府支出能够公开透明。我能知道公车都干了什么,公务接待到底花了多少钱,钱是哪里来的,怎么花的。二是老百姓希望政府能够真正地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民生,为大众提供更好的服务管理。”

在此背景下,中央反复强调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正是为了理顺体制机制,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满足老百姓的直接诉求。

        据权威人士介绍,中央的新部署围绕九个方面展开。与前两年的要求相比,此次进一步明确深化财政改革,加强机构编制和人员经费管理,大力推进信息工程共建共享,在宏观层面用力加大。

 

 


        这其中,财政改革方面的内容包括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细化预算编制,严格审核各项支出预算。如进一步压缩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公经费”支出。再如,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扩大“公务卡”结算范围、减少现金支付等;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其标准就是规范、公正、透明,节约开支、防范腐败。还有,严禁配备明显超出机关办公基本需求的高档、高配置产品;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将各项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全面规范党政机关的收支活动。

而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中央要求推动党政机关行政经费信息公开,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财政决算报告时,应将党政机关行政经费和“三公经费”情况纳入报告内容,并适时向社会公开。

去年2月27日在答网友如何治理“三公消费”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应该管得住,必须管得住。其实,我们能够做到,最根本的是两条,第一条就是公开透明,就要让任何一项行政性支出都进入预算,而且公开让群众知道,接受群众监督;第二条就是民主监督。”一句“公开让群众知道”,释放了积极信号。

在今春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关注“三公消费”:今年,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三公消费”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随后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部署继续压缩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权威人士指出,在加强机构编制和人员经费管理方面,高层的要求十分明确:严格控制行政机构设置和行政编制,继续清理和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及时撤销已完成任务的临时性机构;严格控制事业编制的使用范围,精简撤并职能交叉、任务不饱满的事业单位;解决人员超编的问题,对超编人员不予核拨经费。

此外,自定行政编制和政法专项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超限额设立机构或者擅自提高机构规格、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以及越权审批机构,滥发津贴补贴等行为,将被坚决制止和纠正。

权威人士还透露,中央还要求在积极推进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中,加快制定实施信息共享标准和规范,完善建设和运行模式,推进信息工程共建共享,切实节省资金,防止重复建设。

      “现在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还是‘三公消费’问题,因为这是最直观的、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这一问题在社会上影响非常坏,对党的威信、政府威信、社会稳定等都会产生影响。整治‘三公消费’,必须要下决心。”竹立家说。


        权威人士指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需要在重点领域重点突破。从中央部署看,广为公众诟病的公费出国、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三公消费”问题,仍然是党政机关厉行节约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

其一,加强和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受访专家指出,公车腐败问题,近年来公众意见比较大。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进展,关键是加强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经费预算管理。此外,需要在公务用车保险、维修和加油环节进行精细管理,节约成本,严格执行政府集中采购、推行公务用车定点保险、定点维修和定点加油等制度。

针对上述问题,新部署中对重新核定编制,严格控制总量,降低购置成本,制定运行费用定额标准等,提出了一揽子要求,包括认真总结各地区各部门近年来公务用车改革经验,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等。

竹立家认为,“发达国家的官员都不敢随便乘坐公车,像纽约市市长就是坐公交上下班。而中国目前每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这一块,基本上相当于教育和医疗投入的总和。我们搞公车改革,这一刀要切得漂亮,最终目标就是要取消公务用车制度。”

任建明也认为:“关键是要公私分明。公车配备就很难把公私分开,这中间就容易有很多的损公肥私和浪费。对用车模式进行根本上的改变,这是治本之道。几年来,经过各地的探索,思路、模式基本清楚了,就看我们有多大的决心去做了。”

其二,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坚决制止组织无实质内容的出访团组或出席一般性国(境)外国际会议和论坛;压缩市地级及以下领导干部出访团组数量;从严控制跨地区、跨部门出访团组和出国(境)培训团组。中央提出的刚性要求是,2011年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和人数实行零增长。

其三,规范公务接待工作。相关要求包括,不得擅自扩大公务接待范围,不得将非公务活动纳入公务接待范围;不得提高接待标准;严禁以会议和培训名义列支公务接待费用等。

其四,严格控制国际会议、论坛、庆典、节会等活动。要求严格执行举办国际会议、论坛等活动的审批制度,抓紧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国际会议和论坛,除有特殊需要外,暂停举办新的综合性涉外论坛,效果不明显的涉外论坛一律不再举办,没有必要机制化的坚决不搞机制化。关于庆典、节会等活动,凡举办全国性的庆典活动须经中央办公厅或国务院办公厅审批,必要时报党中央或国务院审批;举办地方性的庆典活动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或政府审批,必要时报党中央或国务院审批。此外,继续违规举办和存在违规出席、向企业和个人摊派费用等行为,将被严肃查处。

其五,进一步控制差旅、会议、文件等一般性支出。例如,尽可能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避免层层开会;减少发文数量,凡是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发文,已全文公开播发的不再印发文件等;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下属单位力争2011年用电、用水、用油比2010年下降2%等。

其六,继续严控楼堂馆所建设。再次强调严格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建设标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建设行为;还专门明确禁止以“学院”等名义兴办培训机构、建设楼堂馆所。

  权威人士表示,在监督检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中,中央强调要加大查处违纪违规案件力度,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绝不手软”。

 

 

“三公消费”仍是治理重点

页尾

协会简介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协同办公
版权所有: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马甸东路9号 邮编:100088
京ICP备19043606号-1 技术支持:杭州中软安人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